close

html模版劉效參:死裡逃生繼續教育抗日 “紅三村”冰冷的水牢裡,他和1000多位村民先是遭受日軍七天七夜的折磨,後又被押往曹縣魏彎鎮做苦工。他想著在這裡與其助紂為虐,不如冒死逃跑。一旦成功,便能再回到抗日小學心愛的講壇,為抗日教育繼續貢獻心力。

劉效參:死裡逃生繼續教育抗日



2017年03月16日14:55來源:大眾日報




原標題:劉效參:死裡逃生,繼續教育抗日



劉效參在傢中接受記者採訪 鮑青 攝

1937年的春節,是抗戰全面爆發前的最後一個祥和之年。曹縣韓集鎮劉崗村的百姓,並不知國勢日蹇、兵燹將至,還沉浸在新春的喜悅中。

16歲的少年劉效參,剛從桃源鎮的高小畢業回傢。他準備趁著春節時候,到曾為自己開蒙的塾師傢拜年。塾師是村中少有的文化人,眼界不似一般農人。劉效參想,他也許能給自己的前路提點好意見。

冬去春來,歲月荏苒,光陰好似離弦之箭,80載年華亦如彈指一揮間。如今97歲的劉效參,身骨硬朗,思維清晰,對當年的場景記憶猶新。他告訴記者,80年前的這次拜年,他遇到瞭改變自己一生的人——塾師之子劉齊濱。劉齊濱曾在北京大學讀書,是當地知名的文化人。在他的鼓勵和幫助下,劉效參先後加入農民互助會、魯西南抗日救國總會,此後一心撲在抗戰教育事業上,雖歷經磨難也無怨無悔。

“不能親自扛槍上陣殺敵救國,心中肯定多少有些遺憾。但能用教育把抗日深植人心,為國培養抗日英才,也是自己為抗戰作瞭點貢獻。”劉效參說。

去拜年,入互助會走革命路

1921年5月,劉效參出生於曹縣劉崗村的一戶中醫世傢。他的父親劉純修,是鄉村較為開明的有識之士。劉純修承襲祖業,懸壺濟世,醫德高尚,醫術精湛,在當地頗有威望。1936年,曹縣爆發霍亂疫情,百姓如驚弓之鳥,惶惶不安。劉純修不顧個人性命安危,攜帶藥箱走村串戶,望聞問切開藥寫方,在藥品匱乏的不利條件下挽救瞭眾多病人的生命。到瞭抗日戰爭時期,劉純修更是加入“紅三村”醫療隊伍,靠著精湛的醫術救治瞭不少負傷的戰士和村民。

“父親沒有像普通村民一樣,養兒隻為耕地和養老,而是鼓勵我們好好讀書,貢獻社會。”劉效參說。他先在村中私塾讀書三年,後來又到桃源鎮上高小。1936年,劉效參高小畢業回到傢中。借著拜年的機會,他準備向自己的塾師請教一二,聽聽他對自己未來的意見。

“我恰好碰到大我13歲的大哥劉齊濱。他看我來給他父親拜年,便詢問我的近況。接著告訴我,自己在村裡辦瞭農民互助會,問我願不願意加進來。”劉效參問劉齊濱:“這個農民互助會主要是做什麼的?”劉齊濱認真地告訴他:“現在的農村像一盤散沙,我們辦互助會的初衷就是讓農民團結起來,互相幫助。團結互助才能力量大嘛。”劉效參覺得劉齊濱說的確實是對農村有用、農民有益的東西,便點頭答應。

教識字,用新課本傳新思想

劉齊濱的農民互助會,是在國弱民窮、挽救民族危機的背景下成立的。當時不論是創立者劉齊濱,還是參與者的鄉村知識分子,都有一種改造落後鄉村的宏願。

但對於近代中國農民而言,因為長期生活在社會最底層,普遍保守、閉塞,固守傳統,懼怕改變,不願意接受任何新生事物。互助會在成立之初,不僅面臨人手匱乏的內部掣肘,還要接受農民不理解、不支持的外部考驗。那些礙於桑梓情面勉強加入的,其實內心也有懷疑和抵觸心理。

劉齊濱、劉效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,越來越多的農民打消瞭顧慮,加入到互助會中來。互助會壯大後,劉效參在村中祠堂給他們上課。他很快變革瞭傳統教育模式,轉而註重培養村民的國傢民族意識。如今88歲的劉崗村民劉效民回憶,自己讀書識字,一開始用的是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教科書,內容往往脫離現實,缺乏針對性。“小學國語課本的第一課是看圖識字,內容是‘小小貓,跳跳跳’。自劉效參代課後,選用瞭劉齊濱刻印的新課本,第一課教‘人,我是中國人’﹔第二課上‘我是中國人,我要愛中國’”。

“他教課不僅內容與以往不同,傳播的還是新思想,感覺大不一樣。”劉效民評價說。

當教員,篳路藍縷任勞任怨

正當劉齊濱摸索著鄉村改造時,全民族的抗日戰爭爆發瞭。日軍迅速佔領中國大片國土,曹縣朝不保夕。

為團結各地的抗日力量,挽救民族危亡,魯西南抗日救國總會宣告成立。劉效參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,並出席瞭成立大會。

劉齊濱在曹縣統一抗日力量,共產黨和八路軍則在進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。1938年春,冀南、豫北、魯西南的地方黨組織,建立瞭幾支遊擊隊伍,初步打開瞭冀魯豫根據地的局面。同年底,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代旅長楊得志、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部東渡黃河,挺進魯西南重鎮菏澤,在劉崗村一帶聯合地方抗日武裝,組建起冀魯豫邊區支隊。第二年的2月,楊得志又率領部分兵力,從晉東南進到濮陽、內黃、滑縣一帶,和地方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,開展遊擊戰爭,連續取得反日偽軍“掃蕩”的勝利。當年9月,18歲的劉效參加入中國共產黨。

自從抗戰爆發後,劉效參就對八路軍居家電動床心之向往。如今他們挺進瞭魯西南,劉效參歡欣鼓舞,興奮非常。他每天都盼望著,自己能夠加入八路軍,親自上陣殺敵。但組織上斟酌再三,將他選派到瞭劉崗抗日小學當教員。血氣方剛的劉效參為此鬱悶許久,難以打開心結。時任劉崗村黨總支書記劉同勤發現後,鄭重地勸說,讓其去做教員,是組織上考慮他文化底子好,量才為用。劉效參豁然開朗,認為隻要好好幹,在講壇上也能為抗日貢獻力量。

敵人嚴密封鎖瞭根據地,企圖扼殺新生抗日力量。根據地物資匱乏,不僅百姓生活困難,部隊的給養也步履維艱。有幾名教員不堪重壓,選擇回鄉務農,而劉效參堅持瞭下來,自始至終無怨無悔。

教室破漏,劉效參就動員村民拿出木料、茅草和工具,自己親自修繕。學校缺少桌椅板凳,他就操起錛鑿斧鋸動手制作。沒有教學課本,他便自編自寫自刻印。劉效參曾留存有10餘冊當年刻印的書本,現已作為革命文物被山東省博物館征集收藏。

抗日可以救國,教育可以抗日。劉效參把抗日思想融入日常教學裡,培養孩子的愛國熱情。一堂簡單的小學算數課,他能根據時事提問啟發:“八路軍一個戰士昨天戰場上打死瞭2個日本鬼子,今天又打死瞭3個,那麼這兩天一共打死瞭多少個日本鬼子?”

戰爭歲月,動蕩不安,根據地大小無常,學校也是行蹤不定。往往今天在這歇腳,明天就到那駐足。孩子們每人有一個背包,起床後先打好背包。上課集合背著背包站隊,夏天尋覓個樹蔭上課,冬天找個背風院子讀書。上課時,人盤腿坐地上,背包放下來當書桌使。午飯時,夥房推著鍋灶,找個空曠地面,挖個坑洞,埋鍋造飯。

每當日偽前來掃蕩,劉效參就按照預先制定的方案,疏散隱蔽學生。本地學生立刻回傢,外地孩子則提前認下幹親,發點糧票寄宿在百姓傢。

入水牢,九死一生初心不改

隨著抗日根據地的壯大,日軍也加大瞭掃蕩力度。“紅三村”打退瞭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,自身力量也遭到削弱,面積不斷縮小。

1943年重陽節拂曉,日軍對“紅三村”進行突然掃蕩,伺機尋找八路軍傷病員和後勤物資基地。由於敵眾我寡,劉崗村被敵軍佔領,劉效參連同1000多名村民被抓。

“鬼子把我們趕到齊腰深大水坑裡,威逼我們半蹲下,不準露出胸膛。他們要用這種姿勢來折磨我們,讓我們供出誰是八路軍,誰是共產黨員。我們要是站著就露出胸膛,會遭到毆打,蹲下去污水又會漫過嘴巴,大傢隻好費力地半蹲在水中。”劉效參向記者認真比劃著半蹲的姿勢。

日軍不準水中的村民吃飯休息,還要挨個拉出來審問折磨。為瞭不被審訊,劉效參和幾個村民使勁在身上臉上抓出帶血傷痕。到瞭日落西山,村民被全部押入小屋看管起來。“當時有人看到日軍堆高粱稈,以為要放火燒房瞭。大傢商定,隻要一點火,就往外沖,能逃幾個是幾個。”所幸後來日軍隻用高粱稈燒火做飯,並沒有燒房子的打算。

劉效參在大水坑中待瞭七天七夜,幾乎沒吃也沒喝。隻有一次有位老大娘來給水中的村民送窩頭。為瞭不被日軍阻止,大娘把帶來的窩頭往水裡扔。大傢爭先恐後接著,劉效參也幸運地拿到一個。他舍不得一下子吃完,就將窩頭塞到泡在水中的口袋裡。餓的時候,就伸手撕一點出來充飢。水坑表面漂泛著白沫,水體污濁骯臟,可生死關頭誰還能顧及那麼多呢?泡得久瞭,劉效參藏著的窩頭幾乎變成瞭白色的糊糊,但他依然覺得非常可口。

眼看著無辜百姓因受自己牽連而痛苦,人群中的共產黨員秦興體難以忍受桃園電動床內心折磨。他大義凜然站出來:“我就是你們要找的共產黨,不要再折磨鄉親們瞭!”日軍威逼他說出隱藏的軍用物資、交待根據地情況。在被拒絕後,日軍不斷用皮鞭抽打秦興體軀體,還潑灑硫酸折磨皮肉筋骨。可縱使日軍如何施暴,秦興體仍然一言不發。氣急敗壞的日寇將他釘在木板上,用火灼燒炙烤,秦興體終為抗日壯烈犧牲。

在齊腰深的水中,劉效參攥緊拳頭,青筋畢現,痛苦地目睹秦興體犧牲的全過程。日軍眼見再怎麼折磨醫療電動床評價也得不到多少有用的信息,便將水牢裡的青壯村民押解到魏彎鎮做苦工。

給日本人幹活,不僅是變相的助紂為虐,更面臨著朝不保夕的噩運。自做苦工開始,劉效參和幾個村民就籌劃著逃亡。縱使逃跑失敗,也隻是個人的生死而已。可一旦成功,便能再回到抗日小學心愛的講壇,為抗日教育繼續貢獻心力。

一次外出挑水,劉效參和本村的大憨子(真名趙順山)、曹樓村的二畫皮(真名不詳)約定,三人散成左中右三個方向分別逃跑。劉效參告訴他們,分散逃跑,生還的機率大。由他自己從最危險的中間方向逃跑,掩護他們從左右側翼逃走。“我們三個人扔下扁擔,那真是發瘋似的跑啊。最後也不知道跑瞭多遠,眼看著沒人追來,就停下來瞭拼命喘粗氣。”劉效參說。

劉效參打聽到村中日軍已經撤走,便跑回到傢裡。父親劉純修見他歸來,既驚且喜,可劉效參隻是一個勁喊餓。村中剛遭日軍掃蕩,哪有什麼糧食。劉純修抓瞭一把喂牲口的麥麩,再兌點開水熱熱。劉效參吃完後竟還問父親,傢裡的炒面怎麼做得這麼好吃。

後來八路軍主力回到紅三村,村莊又恢復瞭往日的平靜。劉效參簡單休養幾日後,又回到抗日小學,繼續從事抗日教育事業。

解放戰爭時期,抗日小學完成歷史使命,正式宣告解散。劉效參轉而在專區軍工子弟學校任教。戰爭期間,他除瞭教授文化知識,依舊承擔著保護學生的重任。

1952年5月,中央訪問團到魯西南革命根據地“紅三村”參觀訪問。當地群眾請求在這裡建立一所中學,提高農村的思想文化水平。劉效參承擔起曹縣二中的籌備工作,他克服重重困難,建起兩排帶走廊的教室和60餘間宿舍,使學校初具規模。他以身作則,嚴格治校,培養瞭眾多文化英才。

1981年,劉效參發起成立曹縣老幹部書畫協會,至今還活躍在曹縣的書畫領域。(記者 鮑青 通訊員 郭登奎)

推薦閱讀

2017年,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

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

紅軍裡為何流傳“毛委員有主意”

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

毛澤老人電動床東的批評藝術:有如良醫看病

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

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

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“長征姊妹花”

賀炳炎甘當“補缺官”一生“五下五上”

黎東漢: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


今年中央和地方人事互調:"60後"成主力

3月份,國務院先後發佈兩則任免消息,其中涉及5名省部級官員從地方調任中央單位任職。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統計,今年從地方到中央任職的省部級官員至少8人。中央和地方之間的人事交流由來已久,既有從地方赴中央單位任職,也有從中央“空降”地方任職。根據記者統計,今年從中央赴地方任職的省部級官員至少5人。【詳細】

學習路上|中國領導幹部資料庫

電動床補助

DD2D91F9A1D33EDD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sy327q0i1 的頭像
    vsy327q0i1

    元氣飲料喔~

    vsy327q0i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